欢迎访问“微语·心声”网!
当前位置: 首页   >   心理美文   >   正文

如何给孩子立规矩?

作者:    信息来源:    发布时间: 2020-06-03


(1)把握关键期,给孩子立规矩要趁早


有些父母说起孩子总是皱着大眉头,孩子从小就任性,他要是想玩点什么,你不给他,他就各种哭闹,不达目的不罢休,非得闹得天翻地覆。长大以后,该睡觉的时候不睡觉,该吃饭的时候不吃饭,你说这事不对,他非要这么干。你要是看不惯,想说他两句,他就一肚子不高兴,摔摔打打。


很多父母说,这样的孩子天生就难管。


其实,孩子难管教往往是父母在孩子早期的时候,没有给孩子立好规矩。


给孩子立规矩这件事还是要趁早的,一般来说,2、3岁到5、6岁是给孩子立规矩的黄金时期。


2岁左右的孩子刚刚形成自我意识,在这个阶段,他开始明白,什么是我的,什么是你的。再大一点,他就开始有一种意识,什么是好的,什么是坏的,什么是对的,什么是错的。


我们要抓住孩子探索规矩的这个黄金时期,着力去培养孩子的规矩意识。


这个阶段给孩子立好规矩可以说是最顺其自然,最省心的教育。如果错过这个阶段,没有跟孩子说NO,没有给孩子立好界限,你就会发现,孩子越大越难管,等到了青春期以后,基本上他就很难听你的了。



2)规矩不只是对错


一说给孩子立规矩,很多家长立刻反应:什么事情不能干,什么事情是错的,如果犯错了会怎么样。


规矩=对错,规矩=惩罚,这种认识有点局限。


首先来说,规矩不单单是对错,它是一种界限,一种安排。


我们可以把这种界限和安排理解成一种价值观,一种伦理意识,一种孩子对自己,对他人,对社会和世界的认识和处理。


这种界限包含很广泛,比如什么是我的,什么是他人的,我的权力有哪些,我的责任有哪些,我要如何去行使我的权力,如何去担负我的责任,我和他人的界限在哪里,如果我越界会怎样,如果他人越界会怎样,社会上大家对这样的界限如何认识等等。


所以你看,规矩不单单是对错,它包含的非常广泛。



(3)立规矩不等于惩罚

给孩子立规矩,不要只做事后的反应,我们要把工作的重点放在前面。


比如,我们教育孩子要尊重别人,不要等到孩子犯错了,我们来教育他惩罚他,我们要把更多的工作做在前面,跟他讲什么叫尊重,为什么要尊重别人,尊重别人会怎样,不被尊重是什么感觉,你看到事情是尊重别人的表现,什么事情不是。


最好是在事情还没有出现的时候,就能够跟孩子把这些讲清楚。


孩子年龄小,很多东西需要慢慢内化,这个时候别着急,我们要多做一些引导教育的工作,把事情讲得明确、清晰,又要生动形象,必要的时候要跟孩子演示练习,这样孩子才能乐于接受规矩。


把工作做在前面,做好引导和预防,后面就可以省掉很多惩罚。



(4)规矩就是规矩,要坚持原则


很多家庭不是没有规矩,但是在规矩实施的过程中经常走样。


比如说立下了一个学习计划,每天在家里练半个小时的钢琴。这一天爸爸加班,妈妈干家务很累很生气,正看到孩子练琴。


孩子已经练完了半个小时,刚要结束,妈妈就开始数落了:你这叫弹琴吗?弹的对吗?我这么累,给你花那么多钱让你学,你对得起我吗,继续弹,弹不好不准出去!


父母心情不好,情绪上上下下,给孩子立的规矩也跟着上上下下。心情好的时候,孩子没遵守规矩也是一个宝;心情不好的时候,看见孩子干什么都烦。


规矩好像是有的,又好像是没有的。父母的喜好或者父母的情绪成了规矩的晴雨表。孩子在其中根本不知道规矩应该是明确的,稳定的,他只学会了看父母的脸色,和父母讨价还价。



(5)别盯着规矩,看不见孩子

上面我们说的是规矩总是变来变去,还有一种情况也很常见,就是父母总是强调规矩,规矩就是规矩,错了就是错了,错一点也不允许。


这在我们的咨询中也非常常见。有些父母非常自律,他们对孩子也是一样的高标准,严要求。孩子已经知道错了,家长来来回回教育了大半天了,孩子被父母排山倒海的情绪已经吓坏了,这个时候,一味的只说规矩说对错,已经没有意义了。


毕竟,我们的目的不是严格实施规矩,而是有效的教育孩子。


只看见规矩,看不见孩子,就好比捡了芝麻,丢了西瓜。


你的孩子都被吓坏了,他越来越退缩,越来越没有自信了,你还在一味的强调遵守规矩,有什么用呢?!


规矩再对,也是为了孩子。我们一定要先看到孩子,再看到规矩。



前些年有一次学习,一位老师的话给我印象非常深。


她说,孩子是什么呢?——孩子就是容易犯错的人。


我们都曾经是孩子,都曾经是非常容易犯错的人。可能即使到现在,我们也依然很容易犯错。所以啊,犯错是正常,一个孩子不用管教,什么都懂什么都会,那才反常呢。


为人父母,一个平常心,一个耐心,再加一个细心,非常重要。


以上内容转自网络

 

 Copyright© 2018 All Rights Reserved. 曲阜师范大学 工会(心理健康服务中心)版权所有